新华社记者王烁
几幅巨大的弧形墓葬壁画,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壁画医生”,一双双小心翼翼填补壁画裂纹的手……数百年前的古墓壁画正在壁画修复师们的巧手下一点一点拂去尘埃露出真颜。
5月16日记者走进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壁画保护中心,看到桌上摆放着正在修复的壁画,几位穿着白大褂的修复师正静静地伏在桌前工作。这样看似枯燥的重复动作却是她们每天的日常工作。
壁画保护中心主任杨蕊告诉记者,她们正在修复的是一幅巨大的明代古墓壁画。壁画室内修复先要进行背部清理、加固,然后进行正面清理,用手术刀一点一点将壁画表面泥土剔除,再用棉签擦拭掉。“这项工作像绣花一样,非常精细,有时候一天只能清理出巴掌大一块。”
“别小看这些工序,普通人可做不来,一般需要一年多的培训、练习,才敢上手。”壁画修复师苏东黎笑着说,手术刀的力度要恰到好处,棉签要不停旋转,做到将异物从壁画表面去除,而不会伤害到壁画颜料。“起初,我们只敢用牙签在没有画面的地方练习,不知道练断了多少根牙签。”
没有经过清理的壁画表面蒙着一层厚厚的泥土,掩住了壁画原有的线条和色彩。在修复师一点点地清理下,千余年前的古墓丹青逐渐露出真容: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身姿飘逸;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胡商牵着高大的骆驼,骆驼背上驮着几卷丝绸;梳着高髻的侍女身着绣花长裙,眉眼端庄。
“壁画修复特别精细,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杨蕊坦言,这种工作出活特别慢,会有心烦或者着急的时候。但随着时间累积,当整幅壁画渐渐在自己手中露出真容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很难用语言表述。
在修复中心,记者看到不少其他行业所用的工具,比如手术刀、注射器、脱脂棉等医疗用品;油画刀、调色盘、毛笔等美术用品;量筒、烧杯等化学用品;甚至排刷、批灰刀等建筑工具。
“注射器是用来向壁画注入加固试剂的。”修复师薛峰介绍,壁画与其他文物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是一种非常脆弱的文物。尤其是墓葬壁画,因久藏地下,受到水土的侵蚀、重压,生物的侵扰和人为的破坏,病变非常多,比如裂缝、碎裂、空鼓、叠压、错位、酥碱粉化、褪色、霉变、土绣等。“壁画修复工序非常复杂,包括清理、加固、边缘修复、上板、残缺修补处着色等数十道工序,不同的工序需要不同的工具辅助完成。”
记者看到,基本修复好的壁画虽然历时千年,依旧颜色绚丽,看上去宛如新作。杨蕊告诉记者,这些壁画的色彩全都是原作,工作人员只是对其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有的状态。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壁画保护中心建立于1998年,后来,国家文物局在这设立‘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工作站’。”杨蕊介绍说,2011年,“河南古代壁画馆”正式建成开放,共展出西汉、新莽、东汉、北魏、唐、五代、宋、金8个朝代的49组87幅壁画和彩绘雕砖,这些都是壁画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近些年来精心修复而成的。
“在盗墓者眼中,它们或许一文不值,在我们眼中,它们却是无价之宝。”杨蕊说,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古墓丹青,在修复师们科学而精心的修复保护下,正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出生动的古人“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