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经济发展逆势上扬
2017年10月25日 09:40:22 来源:今日绥芬河报社

  记者 李雅文

  金秋时节,喜讯传来:最新出炉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监测结果显示,绥芬河市综合实力名列全省第一,重回全省十强县之首。这标志着,在世界经济尤其是直接影响绥芬河发展的俄罗斯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沿边口岸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绥芬河以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逆势上扬。

  集成创新 打好发展“组合拳”

  在绥芬河,提起创新,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国林模式”。

  那什么是“国林模式”?请听入驻国林木业城三期的企业、盛新源家具负责人形象的解答——

  “国林木业城建好了标准化厂房,我们企业可以‘拎包’入驻,需要的各种手续国林会派人领办、帮办,缺原料可以在国林买到,木材需要烘干,国林建好了烘干窑可以使用,比自己建烘干窑还划算。企业买原料缺资金,国林可以帮着垫付,还能提供质押贷款,等产品出厂外销离开园区时还款就行。”

  从2014到2016年,由中林集团与绥芬河友谊木业联手创建的国林木业城,成为龙江区域内央企与民营企业合作共赢的典范,一年建设一期项目,全部都是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现在已完成投资30.5亿元,一、二、三期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10亿元的四期工程开工建设。引来一个央企,建成一个平台,国林木业城吸引了55家企业,2016年创下年营业总收入62亿元的骄人业绩。

  “国林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企业搭建了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更在于这种集成工业资源要素模式的可复制性。

  于是,黑龙江省万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来了。它复制“国林模式”,在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14亿元建设木材产业园;在综保区投资6亿元,建设俄罗斯水产品仓储加工、包装印刷、跨境电商项目。和国林木业城一样,万泰的发展核心不是自己生产加工,而是整合同行业、同供应链资源,为中小企业打造优势互补、协同配套的产业环境。

  “央企+民企”的成功组合、万泰的落户,使得绥芬河在发展模式创新上,释放出了乘数效应,促进了创新链和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融合,培育出了国林木业城工业资源集成模式、维多宝公司全产业链农业模式和伊戈尔商城平台化改造模式。

  协同开放 担当重任下好“先手棋”

  作为黑龙江省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重点,绥芬河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在全力担负起龙江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站的重要责任。

  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集聚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绥芬河近年来强力推进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打通了龙江出海口,在纾解东北铁路运输压力,解决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问题的同时,更吸引了实体产业要素向龙江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集聚。继去年6月实现常态化运营后,“哈绥俄亚”陆海联运集装箱班列已累计发运84个班列、9242个集装箱,打通了龙江“出海口”。更重要的是,绥芬河又有了新的追求:再吸引长三角、珠三角及日韩等地货物,经这条通道开展双向联运,真正发挥“东出西联、南下北上”的重要枢纽作用。

  坚持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原则,规划建设集疏运体系,推动公路口岸、铁路联运、未来的临空港区、信息平台一体发展,打造我省东南部“铁、公、海、空”集成的立体化跨境集疏运物流体系。当前,绥芬河正在规划建设包括口岸内陆港、境外转运港和物流信息港等整套物流体系。中信集团、龙运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国际物流园区,将打造成为以互市贸易、旅游贸易、一般贸易为主体,货物分拨交易、仓储加工、运输中转协同的公路货运港。目前已经完成规划的绥芬河综合保税区西侧综合物流产业园等各功能性港区,也将口岸集疏运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

  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大局意识,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限制,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一区跨两市”,这是对绥芬河推进协同开放的一次考验与挑战。按照省和牡丹江市要求,绥芬河携手东宁,积极对接省政府出台的支持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七个方面35条政策。在试验区建设中,围绕“打造一个窗口、建设四个区”的发展定位,以及试验区建设的“五大任务”,开展了修改完善总体建设规划、着手编制专项规划,加快释放试验区政策机遇综合效应,编制跨境集疏运物流体系方案,制订试验区负面清单,以及研究试验区改什么、试什么等8项改革创新重点工作。加快释放“试验区”发展活力,努力将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打造成我省的“经济特区”。这是绥芬河刻意追求的目标。

  转型升级 跨越发展动力足

  绥芬河把推动产业升级、振兴实体经济,作为解决外经贸“一柱擎天”结构性矛盾的战略抓手,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推进“老字号”重振、“原字号”强筋、“新字号”培育工程,积极发展跨境产业,放大综合保税区产业集聚功能,依托境内外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做强“一头在外”或“两头在外”的全产业链经济,着力优化贸易结构,推动对外经贸转型升级。到目前为止,绥芬河在境外投资项目达204个,总额21.6亿元。

  依托哈绥俄亚陆海联运大通道和境内外园区,绥芬河已经形成了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贸工一体的多“链”跨境产业集聚区。以国林木业城为龙头的跨境木业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带动了边境经济合作区成为集聚木业产业的平台和规上企业的孵化器,招引了一批以地板、家具、木制别墅等为主导产品的林木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企业;以中鼎牧业、侨兴现代农业项目为代表的跨境农业产业链条,成为其中新亮点。这些“两头在外”、“一头在外”的农业项目,利用境外优质环境进行种养殖生产,利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开展粮食和奶制品回运加工,生产出的产品再出区销往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这种“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境内外联动模式,将口岸政策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中俄云仓”为牵动的跨境电商产业,以及跨境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了绥芬河产业发展实现质的跃升。

  扬长补短 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

  绥芬河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按照“三长三短”辩证法,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

  为了补齐缺人、缺人才、缺智力的短板,绥芬河市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今年22个转型发展专项任务之一重点推进。在11所“985”“211”院校引进的24名急需紧缺人才,已经于9月初走上工作岗位,拎包入住了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人才公寓;层层选拔出的百名优秀年轻干部,通过“六位一体”培训,已经进入挂职锻炼阶段;刚刚出台的《绥芬河市“商都英才”评选工作方案》,以更好更多地吸引外来投资者为目标,为这些评选出的“英才”颁发金钥匙,以此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国林木业城项目,招引了吉林森工、伊春的林业产业工人转移到绥芬河,缓解了基础工人不足问题。为增强智力支撑,绥芬河加大了柔性引才力度,同北京商务部的研究院和省政府参事室等部门和机构签约,引入专家学者,把绥芬河作为研究基地,使他们成为绥芬河可利用的“外脑”。

  为补齐缺少纵深和腹地支撑的短板,绥芬河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分工协作中,发挥口岸辐射功能、外溢效应和带动作用,在服务中体现价值、发挥作用。随着高铁和时代空港时代的到来,绥芬河正在积极融入牡绥1小时经济圈、哈绥2小时经济圈和跨境绥符(符拉迪沃斯托克)1小时经济圈、绥韩日(韩国、日本)2小时经济圈,以体现绥芬河在东北亚区域的重要地位。

  在补齐口岸功能短板方面,绥芬河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公路口岸、铁路口岸扩能改造的即将完成,将使绥芬河口岸吞吐能力由过去的1300万吨,提升至3850万吨。与此同时,绥芬河对面的俄方口岸改造工程也即将开始,国内外对应口岸吞吐能力不对等问题很快将得到解决。

  坚冰已被打破,航路已经开通。当前,绥芬河人正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用发展自信、能力自信和前景自信激励自己发挥潜能,再造优势,力争用新的增量弥补沿边口岸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新挑战,使经由我省的“滨海1号”国际交通运输走廊,在与经由吉林的“滨海2号”国际交通运输走廊竞争中更具先发优势,助力全省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编辑:戈文婷    作者: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