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开放铸辉煌
写在绥芬河市与前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签订开展以货易货与经济技术合作协议30周年之际
1987年10月28日,绥芬河市政府与毗邻的前苏联口岸波格拉尼奇内区政府,签订了开展以货易货与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使中断长达20多年的边境贸易得以重启,由此拉开了绥芬河改革开放、开通边贸帷幕。
时空穿梭,在30年后的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方向和目标的确定,对于始终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绥芬河人来说,如一缕春风,再次吹暖边城的大地,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发展画卷。
绥芬河国门开启30年,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1975年绥芬河获批为县级市,建市之初,绥芬河人口不足2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67万元,财政收入仅有9万元,工业总产值286万元,职工人均年工资553元,城市居民人均存款余额仅有26元。那个时候,还未走上沿边开放之路的绥芬河人,过的是“吃饭看天气、财政靠补贴”的生活。
1986年,中苏友协副会长、绥芬河铁路车站站长徐君术,带着500公斤西瓜,访问了毗邻的前苏联口岸波格拉尼奇内区。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绥芬河“西瓜外交”。由此开始,百年口岸绥芬河,奏响了对苏对俄经贸的序曲。
随着开放大门的打开,绥芬河发展之路一直在阔步前行。
1988年,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通贸兴边试验区;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沿边扩大开放城市。2008年,绥芬河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8个典型之一,开放层次不断提升。
2017年的绥芬河,站在中国对俄开放的最前沿,再次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逆势上扬。
盘点绥芬河的开放优势和前景,多项优惠政策在这里汇聚、口岸建设也日趋完善。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俄罗斯人入境免签、中国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市、整车进口口岸等优惠政策和特殊功能区;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扩能改造基本完成,绥芬河口岸年过货能力由1300万吨,将提升至3850万吨;哈绥俄亚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打通了龙江出海口,使绥芬河朝着“东出西联、南下北上”重要枢纽目标不断前进。绥芬河正在努力打造沿边地区政策最优、机制最活的口岸城市,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这些优势和做法,契合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的方向,再次坚定了绥芬河扩大对外开放的自信。
最新出炉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监测结果显示,绥芬河市综合实力名列全省第一。今年1—9月,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口岸过货增长29%,全年可突破1100万吨,创出历史纪录。
改革开放,成就了一个开放兼容的绥芬河,造就了阳光、乐观、积极的绥芬河人。从最初的保守闭塞,到如今的开放创新,绥芬河拥有着与口岸发展相匹配的激情和风貌。
时光飞逝,以“西瓜外交”为破冰点,以以货易货与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为着力点,扣响的开放之门,让绥芬河这座口岸城市,靠开放而繁荣、发展、振兴。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如今的绥芬河,化蛹成蝶,正以一座现代化国境商都的新面貌,在中俄边境上崛起,以百年口岸扩大开放的骄人业绩,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绥芬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