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农业保护政策比较及对策研究
2017年03月21日 08:58:07 来源:中俄资讯网

  一、农业保护政策的基础

  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支撑地位。农业保护是各国在农业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其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在国计民生中占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一)农业保护政策产生的原因

  农业以其先天脆弱性使得各国不得不重视,而保护政策是各国对农业进行保护的主要手段。农业作为人类生产、生活顺利进行和社会再生产顺利完成的保障,其保护政策产生的原因也是诸多方面的。

  在需求约束方面,认为需求不足引发农业保护欲望。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比农业发展水平高很多。工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大量的资本积累,给居民带来较高收入,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面对发展中国家对农产品需求的局面,其对农产品的需求可谓是微乎其微。对于农产品需求小的情况而导致农业生产缺乏动力、整体效率不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够、农业生产者福利损失,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此外,由于科技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工业部门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导致生产者剩余大幅度增加,工农收入差距由此拉大。因此,如何增加农产品需求、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福利是调整工农差距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在比较优势方面,中国工业优先发展原则制约了农业比较优势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国内工业部门比较优势上升。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工业品价格下降,与国外工业品价格较高的情况相比,国外消费者倾向于价格相对较低的外国商品,由此导致工业品出口扩大。在市场经济奉行的自由贸易条件下,本国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农产品进口增加,造成国内生产者福利损失,消费者剩余增加。二是由于国外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凸显,比较优势上升[2]。国内农产品与国外农产品比较时相对昂贵,由于“羊群效应”的存在而导致消费者都去购买国外进口农产品,致使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削弱了本国农业的比较优势。

  (二)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措施

  农业保护具体措施作为政府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代言人”,对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农业边境保护。为了鼓励本国农产品出口、提高本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以及防止国外农产品流入本国,边境保护成为现阶段最常见的农业保护措施。二是农业价格保护机制。增加农业消费者剩余、提高农业生产者福利是农业保护的首要目标。它的实施需要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根据农业生产成本、国际市场农产品比价、国内及国外市场供需状况,国内政府对农产品最低限价的保护力度来确定。三是种植面积、产量、销售的调控。中国耕地资源十分紧张,粮食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因此,应对种植面积、产量、销售合理调控,普及农业生产知识,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四是农业投入要素补贴。该措施可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政府可依照国外直接投资BOT方式来实行,其独特优势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维持农业生产可持续性。政府为了鼓励农业生产主体使用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的投入品,往往对其支付进行补贴,如购买时的价格优惠和购买后的直接补贴。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以兴修水利、防风治沙、开荒改土等。此外,政府和科研机构应积极进行农业科技研究、试验和推广,建立社会化市场服务机构,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张重    作者:
图片新闻